文章来源:器械之友,未经械友授权不得转载
你有没有想过,未来的器官移植可能不再需要漫长等待配型?中国医学家刚刚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——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肺移植到人体内,并且正常工作了整整9天!
这不仅是医学史上的重大突破,更为全球数百万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历史性突破:猪肺在人体内正常呼吸9天。
8月25日,国际顶级医学期刊《自然-医学》发表了中国团队的重大研究成果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率领的团队,成功将经过基因编辑的巴马香猪左肺移植到一名脑死亡者体内,模拟了临床常见的单肺移植手术。
这项手术的惊人之处在于:移植后的猪肺在人体内维持通气和气体交换功能长达9天之久!在此期间,没有出现超急性排异反应,包括器官移植后最危险、最迅速的排斥反应,同步病原学监测也未发现活跃感染迹象。
展开剩余81%为什么选择猪肺?基因编辑是关键。
你可能好奇:为什么选择猪肺而不是其他器官?事实上,肺被认为是异种移植领域“最难的器官”。肺不仅通过气道与外界直接相通,容易发生感染,而且拥有庞大的毛细血管网,炎症阈值很低,移植后极易出现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。
研究团队对供体猪进行了6处基因编辑:敲除3个会引起强烈免疫反应的基因标记,同时引入3个人类基因作为“免疫保护罩”。这样既降低了猪肺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“外来入侵者”的风险,又减少了被攻击的可能性。
为什么选择脑死亡患者?
这次试验选择脑死亡患者而非活体患者,是基于严谨的医学和伦理考量。内科学硕士、资深科普博主阿源解释道:这次试验的目的是验证而非治疗,存在巨大风险,受体本身可能无法获益。
脑死亡患者在家属同意和支持医学进步的愿望下,为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。研究人员通过体外膜肺氧合等手段维持器官活性,在有限时间内观察器官功能,获取宝贵数据。
手术中还保留了患者自己的右肺,这既能在手术过程中为身体提供足够的通气和氧合,又能作为对照组来区分全身因素和移植物的特异排异反应。
异种移植:为什么是猪?
在异种器官移植的发展过程中,学界曾尝试过狒狒、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,但因多重问题逐渐放弃。这些动物与人类亲缘关系接近,但正因如此,疾病传播风险更为突出,且免疫排斥反应依然强烈。
相比之下,猪具有明显优势:器官大小与人类接近,繁殖周期短,基因编辑技术相对成熟。专门用于器官移植的供体猪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中饲养,对空气、水源、饲料均严格把控,从源头上杜绝外来菌种和病毒的引入。
跨越物种障碍:免疫排斥的三大难关。
器官移植面临三大排斥反应难关。
首先是超急性排异反应,发生在器官移植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,人体内的天然抗体会迅速攻击“外来”器官,导致器官即刻失效。基因编辑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。 其次是急性排异反应,通常发生在移植后几天到几周内,由T细胞、NK细胞等免疫细胞发起攻击。这需要通过免疫抑制剂来控制,患者也需要特殊护理以避免感染。 最后是慢性排异反应,通常在移植几年后逐渐显现,慢慢破坏器官结构和功能。这需要建立长期随访机制,定期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。从实验室到临床:还有多长的路?
这次成功的9天试验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多远?专家表示具体时间很难估算,因为科学本身存在很大不确定性。
当前跨物种移植的核心难点仍集中在物种间的差异性上。如何构建更稳定、更有效的免疫系统控制方案,是亟待突破的关键。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在动物体内培育器官、单独培育或克隆器官等。
如果未来猪肺移植技术完全成熟,它将主要应用于治疗不可逆呼吸衰竭、特发性肺纤维化、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、囊性纤维化、肺动脉高压等终末期肺病。
器官短缺困境的曙光。
全球器官短缺是长期存在的医疗难题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范围内,每年能得到满足的器官移植需求不到10%。在中国,每年约有30万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需要移植,但器官的供需比仅为1:30。
异种器官移植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。截至目前,全球已完成了数十例猪大器官的人体移植,涉及心脏、肾脏、肝脏、肺四大器官。中国团队的这一成果被国际专家誉为相关领域的"一个里程碑"。
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异种移植领域的领先地位,更为数百万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。虽然前路依然漫长,但科学的光芒已经照亮了前进的方向。
注: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,仅代表本平台观点,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。
械友医疗
医院各科室设备、耗材清单汇总,找产品、对需求,来械友医疗,助你抢占医械市场新机遇!
发布于:山东省